“水从门前过,不浇白不浇。”
从小听这句话长大的乃学海,与周边许多村民一样,认为水是无限的,大水漫灌理所当然。只要有水,想尽办法往田里浇。
乃学海的家在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阳沟村。这里地处中卫南山台子,是一个缺水的地方。
因为缺水,乃学海和广大村民爱水、贪水。
2010年,对阳沟村来说不同寻常。这一年,乃学海和村民们听到了一个新鲜词——用水权。这让包括乃学海在内的广大村民很是担忧: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就不能随便用水浇地了?是不是要减少每户的用水量?用水量少了不就收成少了吗?
有困惑、有疑虑、有意见……在接下来一段时间,乃学海和村民们思想结上了疙瘩,很多人脸上爬满了愁容。
“最初我也想不通,但学习了国家的政策,深入了解了用水权后想通了,观念也变了。”永康镇阳沟村党支部书记段成章说:“我们的用水量是有限的,是有指标的。不是村民们想的那样,只要水从门前过,想用多少就用多少。”
阳沟村有耕地7400亩,其中苹果树种植面积6300亩,苹果产业成为阳沟村的主导产业。段成章感慨:“不节约用水,确实是不行了!”
这些年,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,阳沟村灌溉水量逐步逼近用水指标“天花板”。这也倒逼村“两委”不得不拧紧“水龙头”,千方百计为村民出主意、换思路、找出路。
其间,有一种节水技术引起了乃学海及村民的关注。
“这种技术成本不高、容易掌握、节水增产效果好。”乃学海说:“只要在果树旁挖个小坑,定时浇水施肥,就能让果树枝条不疯长、苹果又大又红,省时省力又省钱。”
9月的果园,苹果压弯了枝头。乃学海迈着欢快的步子走在果园里,指着挂满苹果的一棵棵果树说:“这几年,我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,只需在旱季适当补水,就能满足需要,苹果品质也有提升。不再月月大水漫灌、施肥,现在一亩果园一年能省水费近200元呢!”
观念一变天地宽。
转变了用水观念的乃学海和广大村民,彻底信服了科学,也信服了国家的方针政策。
“归根结底还是思想的问题,以前总认为果树只有‘灌饱水’才有好收成,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。”乃学海的话,也让站在一旁的段成章深有感触。
段成章也给出了一组数据:2016年,阳沟村灌溉用水280万立方米,苹果总产量3150万斤;2020年,用水量降至220万立方米,苹果总产量不减反增了630万斤。
一减一增的背后,蕴含着科技的支撑,用水权的贯彻落实,体现出的是生产效益的提升、优劣势的转化。
“节水不是不用水,而是提高用水效率。”中卫市水务局副局长田建文说,用水权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节水增效,目前中卫市正在加快推进灌区计量设施升级改造,灌区用水权将逐步确权到农业用水大户或最适宜计量的末级渠口,帮助农民算好“经济账”,逐步解决当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、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,助推农业提质增效、乡村振兴。(全媒体记者 吴小龙 张虎)